...
编者按“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有着一群群奋斗的人,也有着一个个奋斗的故事。掌上春城推出乡村振兴“他们的故事”系列报道,记录昆明乡村振兴的实绩,全面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昆明市嵩明县匡郎村委会陡山村距离嵩明县26公里,是嵩明县因地质风险整村搬迁的村庄。从最初村里只有52亩旱地、全村最困难家庭年收入不超过8000元,到现在搬迁后村里不仅盖新房,产业致富之路也越走越稳,乡村振兴路上,陡山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匡郎村委会出发,沿着平坦的水泥路前行10多分钟,一个崭新的“粉色”小村庄映入眼帘,这就是整村搬迁后的陡山村。
陡山村共有27户103人,搬迁后,县政府统一规划村庄建设。一排排粉红色的二层小洋楼规划有序,村里道路宽敞干净。
进村不多时,便来到了王正华家,正在自家门前干活的他,见到记者赶紧停下手里伙计,迎了上来。
“我们村现在漂亮吧!和以前相比那是翻天覆地!”对搬迁后的居住环境王正华很是满意。
陡山村村如其名,原先大多数房屋都建在滑坡上,长期饱受山体滑坡及巨石滚落的威胁。且山坡耕地少,全村上下只有52亩旱地,有的家庭全年收入不到8000元。2018年,在嵩明县委县政府的统筹安排下,陡山村完成了整村搬迁,从此“陡山村”不再“陡”,房屋明亮,道路宽敞。
新家是有了,可下一步如何开展新生活,怎样在新环境里摆脱困境、致富奔小康?这个问题,成为了包括王正华在内的27户陡山村村民面临的问题。
“没搬迁的时候,村里耕地少,家家户户都只能靠养些猪、羊来贴补收入,那时候大家都不富裕,搬迁以后有了新家,也有了耕地,反而有点发懵,不知道怎么干了。”敦厚的王正华诉说着几年前刚搬进新家时的迷茫,不好意思的时候还会下意识的挠挠头。
以前的陡山村受限于地理环境,全村收入都不高,村民们的技能和发展意识更是因此变得局限,后来即便搬进新家,村民对怎么发展,如何致富也没什么头绪。
“扶贫要扶智,在提供生产要素支持的情况下,还必须帮助村民们逐步建立发展思维。”按照这样的工作原则,嵩明县农业农村局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认真摸底调研,摸清情况家底。把落实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与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农业种植现代化等工作统筹兼顾,一体推进,形成了一套具有嵩明特色的工作“组合拳”。
比如,在对陡山村村民实际情况调研后,按照授信标准,县农业农村局和乡村振兴局不仅为王正华等一批陡山村村民提供了每年5万元的贴息贷款,同时还派出了农业专家、产业发展专家一起,去帮着村民“谋出路、想办法”。
考虑到陡山村整村搬迁后,耕地面积大大提升,专家们就鼓励村民积极尝试经济类农作物的种植,于是从拿到贷款的第一年起,王正华就进行了烤烟和辣椒的种植。
有了“资金+技术+产业”的组合帮扶,王正华心定了,干劲儿也更足了,每天无论日晒雨淋,他都坚持到地里施肥、浇水、打药,因为他知道,所有的辛劳和汗水,最终都会为自己和家人铺就一条致富之路。
“汗水不会白流,你看我今年种了15亩烤烟和2万多棵辣椒,还有一些露地蔬菜,估计收入能有十二万多,这几年的日子好过多了!”说话间,幸福和喜悦洋溢在了王正华的脸上。
经过这几年不断努力,王正华家已经买了一辆拉菜的小货车和一辆私家车,每逢节假日,一家人还会开着车到城里转转、四处玩玩!现在的王正华信心十足,想趁着自己年轻力壮,今年继续申请小额贷款发展养殖产业,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真的要感谢政府,帮着我们彻底摆脱了思想的穷根,以前我是不敢干,不知道怎么干,现在我就是要放开手脚去干,坚决不能辜负了政府给我们的那么好的政策和帮助!”站在自家的田地里,王正华信心百倍地说。
掌上春城记者:杨雪煌
责编:杨芮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健军
相关报道>>>
他们的故事| 王彦彦:“现在的日子真是有盼头”
上一篇 : 大幅加仓!北向资金昨日净买入92.01亿元 宁德时代净买入17.59亿元 环球热文
下一篇 : 最后一页